<s id="0sia6"><noscript id="0sia6"></noscript></s>
  • <u id="0sia6"></u>
  • <s id="0sia6"></s>
  • <tr id="0sia6"></tr>
  • <u id="0sia6"></u>
  • <s id="0sia6"></s>

    全國少兒美術賽事網官方唯一指定網站

    公眾號
    手機版

    “重師造化——黎雄才的尋源之路”在北京畫院美術館展出

    2020-01-09 09:43:16 投稿人 : bsadmin 圍觀 : 評論
    全國少兒美術賽事網│CCACCN
    最權威專業的少兒美術賽事平臺

    展覽現場

    2020年1月8日上午,由嶺南畫派紀念館、廣州美術學院、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北京畫院主辦,北京畫院美術館承辦的“重師造化——黎雄才的尋源之路”展覽開幕式在北京畫院美術館五層會議廳舉辦。開幕式由北京畫院副院長吳洪亮主持,原北京畫院院長、北京畫院藝術委員會主任王明明,廣東省美協主席、廣州美院院長、嶺南畫派紀念館館長李勁堃,中國美術館副館長安遠遠,廣州美院美術館總館長王璜生,廣州美院圖像與歷史高等研究院院長尹吉男先后致辭。

    原北京畫院院長、北京畫院藝術委員會主任王明明開幕式上致辭

    開幕式上,王明明闡述了舉辦這個展覽的緣由,強調了黎雄才在20世紀中國美術大家序列里的重要地位和對今天的啟示意義。他說黎雄才先生的寫生是如此精彩,和今天的畫家們形成鮮明的對照。“今天的畫家到了目的地先打個紅色橫幅,然后拍照片,發發朋友圈,證明來過此地,剩下的就自由安排了,但在黎先生那個物質貧瘠的年代,藝術家卻能把全心都放在藝術上。”王明明說,“我曾經一直有一個疑問:一般來說現代工業場景很難用中國水墨語言去表現,老藝術家們面對新中國的工業建設場景,他們是熱愛這個場景并心甘情愿去表現嗎?做了這么多20世紀大家的展覽,我得出了答案——他們是真的熱愛并發自全心地去用筆墨謳歌新中國的建設景象。這一點在黎老的寫生創作中尤為突出,他是從傳統中走出,將這個問題解決得非常好的一名藝術家。”王明明曾與黎雄才當面近距離交談兩次,他說黎雄才是一個有傲骨的藝術家,當他們聊起當時藝術市場的某些現象時,黎老表現出的是一種完全不屑的態度,在王明明看來,這正是黎雄才取得如此高藝術成就的人格基礎。

    廣東省美協主席、廣州美院院長、嶺南畫派紀念館館長李勁堃開幕式上致辭

    廣東省美協主席、廣州美院院長、嶺南畫派紀念館館長李勁堃對黎雄才的了解更為深入,他回憶的親身經歷成為王明明觀點的一個有趣注腳,他說:“小時候和其他小伙伴一起跟黎雄才學畫,每當小畫童們欣賞黎老的畫發出陣陣贊嘆聲時,黎老總會點上一根煙,笑瞇瞇的說:‘五百年……’”黎老的話雖然未說全,但我們能聽出黎雄才對自己的藝術是頗有自信,甚至是自負的。正如王明明所說“時間是檢驗藝術的唯一標準”,今天黎雄才先生雖已故去,但他藝術仍是新鮮的,其追隨者、研究者卻越來越多。

    廣州美院美術館總館長王璜生開幕式上致辭

    廣州美院美術館總館長王璜生回憶父親王蘭若與黎雄才交往甚密,因此自己在年少時也常常見到黎老,黎還曾專門在王璜生17歲時臨摹的夏圭的作品上題字,這成為他甚為珍貴的一件收藏。他印象最深刻的是自己在擔任廣東美術館館長之后,每年歲末都要去看望黎先生,當時黎先生年事已高,并且因為摔傷腿腳行動不便,但在大書桌上擺放著厚厚的放大鏡,并且通過機械裝置正在讀一本關于中國詩詞的線裝書,代表著黎雄才先生勤奮精神的這一幕長久地留在王璜生的腦海里,久久不能忘懷。

    北京畫院藝術委員會主任王明明、廣東省美協主席李勁堃觀看展覽作品

    作為北京畫院2019年“20世紀中國美術大家系列展”的重要項目,本次展覽以“重師造化”為題,用百余件畫作展示了黎雄才在面對中國畫在20世紀面臨新變革、新變局的大問題,是如何身體力行去回答的。展覽分成“萬里只車隨屐筇——對景寫生”“氣傾百代鑿洪濛——變革新風”“河山腳底藍本供——創變粉本”三大板塊,展出了黎雄才上世紀40年代難得一見的人物寫生作品、刻畫細致入微的草蟲作品,并把1956年創作《武漢防汛圖卷》的寫生圖稿、晚年創作的《珠江長卷》作為重點呈現在觀眾面前,是難得的一次在北京欣賞嶺南派大家的展覽。

    黎雄才的“寫生地圖”

    黎雄才繪畫才能極為全面,傳統功底十分扎實,而在任教廣州美術學院期間,黎雄才親自繪制了大量的課徒稿,分為樹木、山石、云水幾類,步驟清晰,筆法嚴謹,深受學生喜愛,成為當時中國畫教學的經典示范,在本次展覽中有精彩的體現。

    1999年,89歲的黎雄才在廣州寓所畫室中

    20世紀初,畫壇各界對于如何改良中國畫一再爭論,眾多畫家與學者紛紛以不同途徑開展改造中國畫的實踐活動,拉開了藝術變革的帷幕。黎雄才早年師從“嶺南畫派”創始人高劍父,直面中國山水畫發展的問題,拓寬了中國畫創作的筆墨語言。

    展覽現場

    “重師造化——黎雄才的尋源之路”展覽從二十世紀四十年代開始的以寫生為主線的作品切入,探求黎雄才如何從飄渺空靈演化成磅礴茂盛,尋找其內在的驅動力,正是這個展覽的亮點所在。

    黎雄才的課徒稿

    本次展覽已于2019年12月26日正式對公眾開放,將持續至2月23日結束。(文/許柏成)

    展覽現場

    黎雄才的工筆草蟲作品

    黎雄才的工筆草蟲作品

    《東岳廟道士》  33×23cm  40年代 紙本水墨 嶺南畫派紀念館藏

    《海水畫法》  25x34.5cm  無年代 紙本設色 嶺南畫派紀念館藏

    《畫石法》 25x33.5cm 無年代 紙本水墨 嶺南畫派紀念館藏

    《戴家山速寫》  29×37.5cm  50年代  紙本水墨  嶺南畫派紀念館藏

    《寫生圖》  50年代 29×37.5cm  紙本水墨 嶺南畫派紀念館藏

    西湖之晨 25x31cm 題跋:一九五六年四月二十八日,雄才速寫。鈐印:雄才(白文)

     中山陵  25x32cm題跋:一九五六年五月十五日雨后速寫。鈐印:雄才(白文)

    東莞道中  25x32cm 題跋:一九七三年九月于東莞南面道中速寫,雄才。鈐印:黎(白文)雄才(朱文) 

    如用手機,以下作品請橫屏觀看:

    武漢市郊雪后 33x131cm 1956年

    黃河三門峽29.5x116cm 1958年  題跋:黃河三門峽之圍堰隔墻隔墊工程, 一九五八年五月二十四日,雄才速寫。

    《珠江長卷之四——貴州婁山關段》 35×733.5cm  80年代  嶺南畫派紀念館藏

    注:素材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等問題,請聯系我們,我們會采取刪除等措施。

    本網發表的所有內容,均為原作者的觀點。凡本網轉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等文件資料,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

    全國少兒美術賽事網│CCACCN
    最權威專業的少兒美術賽事平臺

    相關文章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
    <s id="0sia6"><noscript id="0sia6"></noscript></s>
  • <u id="0sia6"></u>
  • <s id="0sia6"></s>
  • <tr id="0sia6"></tr>
  • <u id="0sia6"></u>
  • <s id="0sia6"></s>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高清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