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2020紐約亞洲藝術周看點兒什么?
全國少兒美術賽事網│CCACCN 最權威專業的少兒美術賽事平臺 |
在過去的十年中,紐約亞洲藝術周展出了來自遠東各地的大量瑰寶,為亞洲藝術愛好者帶來愉悅的體驗。3月12日至19日,這些藝術作品在著名亞洲藝術家策劃的34個畫廊展覽中展出,目前由于疫情原因,部分展覽推遲或取消。六大頂級拍賣行-邦瀚斯、佳士得、道爾、海瑞得、蘇富比和愛嘉福的拍賣活動也已順延至6月22日。
紐約亞洲藝術周主席凱瑟琳·馬丁說:“在紐約亞洲藝術周步入新的十年之際,我們希望能夠提高公眾對收集亞洲藝術作品的興趣和認識,因此,我們有幸邀請到德高望重的專家舉辦一系列綜合性的畫廊講座。”
紐約亞洲藝術周的展覽展出了亞洲各個地區和各個時期最稀有、最精美的紡織品、陶瓷、家具、雕塑、青銅器、繪畫和珠寶。以下是紐約亞洲藝術周參展畫廊的精彩亮點:
中國藝術
拉爾夫·查特畫廊(Ralph M. Chait Galleries,Inc.)在其春季中國瓷器藝術品展覽中,展出了精美的17世紀中葉青花瓷花瓶和瓶蓋。這只花瓶高12英寸,瓶身上繪有群山環繞的軍事人物,而圓頂上則是陸地海景圖,還有一座10層高的寶塔。
首次參加紐約亞洲藝術周活動的卡爾頓霍布斯有限公司(Carlton Hobbs LLC)展現了17-19世紀亞洲對歐洲裝飾藝術的影響力,原展臺上陳放了19世紀獨特的黑漆多色和雙色鍍金櫥柜。這件壯觀的作品體現了18世紀到19世紀之交英國對中國風的再度盛行,重新激發了人們對中國漆器家具的興趣,尤其是黑色漆面加上閃閃發光的金粉和金箔裝飾。
精美的琉球珍珠母貝鑲嵌漆架在“尊貴”主題展中占據核心地位。從九州延伸到臺灣的琉球群島,也稱為沖繩島,自14世紀末與新成立的明朝建立聯系以來,一直保留著豐富的制漆傳統。這件精美的漆架可以擺放花瓶,既實用又美觀。
以經營中日服飾、織品和繪畫為主的艾倫·肯尼迪(Alan Kennedy)將重點介紹一本畫冊集,內有40幅畫,由英國船長詹姆斯·韋爾(James Ware)于1881年抵達中國委托畫家制作而成。韋爾招募了許多當地藝術家進行富有想象力的創作,并在每頁的底部添加了標題。 《巨大的困惑》就是其中一幅。
在J.J. Lally & Co.公司,罕見的明朝(14至15世紀)青銅鵝形香爐將在中國文人藝術活動中亮相。這款精巧的香爐是迄今為止所記錄的最大的一個,也是已知的唯一一個與原始底座完全匹配的香爐。
在澤特奎斯特畫廊(Zetterquist Galleries)的中日陶瓷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日本17世紀的赤繪瓷蓋大碗,其上精美的琺瑯菊花圖案,是柿右衛門(Kakiemon)風格的早期典范,也是當時技藝的杰出代表。
印度、喜馬拉雅和東南亞藝術
沃爾特·阿拉德·喜馬拉雅藝術(Walter Arader Himalayan Art)展出了一幅來自加爾各答的壽帶鳥水墨水彩畫,大約創作于1810年,用的是歐洲昂貴的直紋紙,還帶有斯特拉斯堡百合(Strasburg Lily)的水印。
下面這幅設計精巧的作品出自凱達拉·卡爾帕(Kedara Kalpa)手稿,描繪了五位圣賢的故事,他們在朝圣時遇到了巨大的困難,但也看到了最美麗的風景,包括金色的城市和像水果一樣懸掛在樹上的少女。它彰顯了印度教濕婆神的榮耀之光,歌頌了喜馬拉雅地區朝圣的偉大功績。在經歷了艱辛的旅途之后,他們回到這里,婦女盛宴歡迎,國王熱情接見,一派歡樂祥和的景象。該系列插圖的藝術家是普庫(Purkhu),奢華的格調、精致的細節、高超的畫質,都是他風格的標志。
在“愛情、史詩和王權”的展覽中,亮點是一幅名為《春神之子》(Vasant Ragaputra)的繪畫。畫面中,藍皮膚的春神之子伴隨著周圍女音樂家的旋律跳舞。這幅畫來自于早期描繪詩人謝馬卡納描寫Ragamala的1570首詩。Ragamala,意為音樂旋律的花環,指的是描繪音樂旋律的一系列繪畫。
16世紀末17世紀初的藏族唐卡 《閻羅法王》(Yama as Dharmaraja)是克里斯蒂亞洲藝術公司(Carlo Cristi Asian Arts Company)的展覽亮點之一。傳統上以宇宙聯盟為代表的兩位神——亞瑪死神和查蒙達神(Yama and Chamunda),相對而立,活靈活現。唐卡展現了藏文和漢文圖畫的完美融合。
在印度和伊朗宮廷繪畫展上,克里希納神吹著笛子向拉達求愛(約1780年,不透明水彩畫)的畫作備受矚目。這幅畫描繪了印度古代史詩《博伽梵歌》中的一個場景。《博伽梵歌》由18,000首經文和12,000首頌歌組成,講述了毗濕奴和克里希納生活的場景。
在Francesca Galloway畫廊展出了一些重要的私人收藏,包括許多非凡的宮廷肖像以及印度史詩《羅摩衍那》(Ramayana)、《薄伽梵往世書》(Bhagavata Purana)和《牧神贊歌》(Gita Govinda)的精美插圖。其中一幅創作于大約1765年,描繪的是克里希納和他的朋友們在晚上捉迷藏,他們的身體在星光的照耀下閃爍著光芒。
阿卡·普拉卡(Akar Prakar)首次亮相紐約亞洲周,其作品《形式與戲劇》出自Ganesh Haloi之手。水粉畫《無題》采用尼泊爾手工紙繪制而成,與水的性質有著特殊的聯系。近乎抽象的形狀、圖案和紋理象征著淹沒和漂浮的水生植物、柔和的運動和持續不斷的無聲周期。天然的有機顏料在濃烈的底色上閃耀著層層色彩。
羅森博格公司舉辦了“藍夜與紅土:阮康作品展”。阮康(Nguyen Cam)是一位當代視覺藝術家,主要從事繪畫、拼貼和混合媒體的創作。他選擇的材料包括用過的米袋、瓦楞紙板和銀杏葉,每種材料都與他的祖國越南有著深厚而復雜的關系。《無題》的調色和構圖體現了他對獨特旅程的物質探索。
日本藝術
日本藝術展示了豐原國周(1835-1900)的一幅引人注目的作品《藍盤子屋的鏡子》(In the Mirror of the House of Blue Dishes)。這幅垂直三聯畫講述了武士小寺則職的故事,他有十只珍貴的青花瓷盤。
Dai Ichi Arts展出了由當代陶藝家山口真人(Yamaguchi Makoto)制作的精美粗陶瓷琉璃花瓶。他受古代死亡和重生的象征“銜尾蛇”的啟發,以釉的形式和流動來詮釋這一點。
卡羅爾·達文波特(Carole Davenport)展示了10-11世紀平安時代一位神秘而罕見的神道教神明。神道教是日本第一個本土宗教,崇拜自然和棲息在萬物上的精靈。
Egenolf畫廊展示了日本版畫大師川瀨巴水1922年的《雪之增上寺》。畫面中,一個穿著西服的男人向增上寺宏偉的朱紅色正門走去,這也是他對這座東京地標的第一次描繪。
在紐約伊波多畫廊,伊澤崎一郎(Koichiro Isezaki)的“陶器之息:備前陶藝品”成為焦點。這只漂亮的倒塌式陶瓷花瓶似上竄的火焰,留下柔和的橙棕色色調。
Joan B Mirviss有限公司將當代陶瓷與傳統木版畫并置,“克制與浮華:精品美濃瓷器與浮世繪”展出了George Crawford的私人收藏。葛飾北齋是日本著名的藝術家,他的許多木刻版畫已經成為日本的標志性象征,《富岳三十六景》更是廣為人知,這一罕見的阿米達瀑布場景也有力地展現了大自然的力量。
日本當代著名金屬藝術家江戶貴博(Iede Takahiro)的金屬器皿《律動》(Ritsu)在“日本藝術的四大元素:土、氣、火、水”中脫穎而出。這位藝術家受日本傳統竹編籃的啟發,精心編織了不同顏色的硬質金屬條,并對其進行加熱和錘擊。《姿見七人妝》(1792-1793)出自于喜多川歌麿之手,是浮世繪藝術的杰出代表。
《漩渦》是日本竹藝家Abe Motoshi在美國的首場作品展,Abe以其眾多的原創編織技術和對藝術形式的熱愛而聞名。早在1984年,他就開始制作這個花籃,后來他突發奇想,把花籃翻過來,剪掉底部,于2014年完成了這一作品。《慈悲佛》是一座優雅的六臂木制雕像,采用金粉顏料和金箔,制作于14世紀鐮倉時代與室町時代之交。
韓國藝術
紐約亞洲周的新來者博卡拉藝術(Boccara Art)舉辦了兩場獨立展覽:一個是在紐約舉辦的“虞蘭因:尋找失落的海洋”,另一個是在布魯克林舉辦的“Kim Jeong Yeon & Hyun Ae Kang:居于安靜之屋”。她的裝置作品將祖國的自然能量與極具表現主義的書法相結合,探索了現代社會中家庭與家的概念,以及人類在物質時空中的生存焦慮。
香港藝術古董有限公司的“青花瓷與攝影之夢”展示了具本昌(Koo Bohnchang)的作品,他從世界著名博物館的韓國收藏品中拍攝的青花瓷照片,捕捉到了精美彩繪瓷器的簡樸之美。
這個18世紀晚期藍白相間的龍紋蓋罐象征著皇室的威嚴。在皇家宮廷宴會儀式上,這個罐子可用作儲藏容器或花瓶,罐子上的裝飾顯示了皇家宮廷畫家們精雕細琢的技藝。
(文章來源:Artdaily 編譯:周翔旻)
注:素材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等問題,請聯系我們,我們會采取刪除等措施。
本網發表的所有內容,均為原作者的觀點。凡本網轉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等文件資料,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
全國少兒美術賽事網│CCACCN 最權威專業的少兒美術賽事平臺 |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