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再現“畫人陸儼少”,上海三大展館聯展三百精品
全國少兒美術賽事網│CCACCN 最權威專業的少兒美術賽事平臺 |
1993年10月23日,是近現代書畫大家陸儼少先生(1909-1993)辭世的日子,26年后的2019年10月23日,一個全面、立體地還原陸儼少藝術一生的大展——“穆如?晚晴——紀念陸儼少誕辰110周年專題展”在上海陸儼少藝術院、龍美術館(西岸館)、上海中國畫院美術館三大展館同時拉開帷幕,這也是目前規模最大的陸儼少藝術大展。澎湃新聞獲悉,此次展覽共展出陸儼少作品300余件(套),涵蓋了山水、花鳥、人物、書法、篆刻等題材,以及與師友之間的詩畫往來,以紀念這位以“峽江奇景”馳名的“畫人”。
陸儼少以山水畫聞名于世,人物、花鳥兼善,亦精通書法,他曾執教中國美院(原浙江美院),為中國美院樹立了重視傳統的山水畫教學體系,影響至今。此次展覽龍美術館以山水畫為主,上海中國畫院以現實題材及人物畫為主,陸儼少藝術院以書法冊頁及花鳥為主。
今天下午在上海龍美術館(西岸館)舉行的開幕式上,陸儼少藝術院向社會發布“陸藏字99號”《梅石圖》、“陸藏字100號《林巒村居圖》”2件藏品,也是陸儼少藝術院建院二十周年征集到的第99和第100件作品。展覽名稱“穆如?晚晴”源自陸儼少的齋號“穆如館”、“晚晴軒”。此次展覽由上海市嘉定區人民政府主辦,龍美術館(西岸館)、上海中國畫院、陸儼少藝術院等聯合承辦。當天下午在龍美館舉辦的紀念陸儼少誕辰110周年專題研討會上一些學者認為,“陸儼少先生講究文化學養與筆墨功力,然而在當下的美術界,這方面反而是缺失的。”
澎湃新聞在龍美術館展覽現場發現,其中“峽江”啟發“陸氏山水”、 “杜甫詩意”貫穿40年創作,“古今人物山水冊”見其傳統功力。
陸儼少(1909-1993)
10月23日下午,上海龍美術館“穆如?晚晴——紀念陸儼少誕辰110周年專題展”開幕現場
10月23日下午,上海中國畫院美術館“穆如?晚晴——紀念陸儼少誕辰110周年專題展”展廳
上海龍美術館“穆如?晚晴——紀念陸儼少誕辰110周年專題展”展廳
陸儼少與王蒙、唐寅、石濤
展覽的開篇可以見出陸儼少從小所受的啟蒙及在傳統中國畫方面所下的功夫之深。
陸儼少出生在上海嘉定南翔的一個米商家庭,他從小就喜歡畫畫,十三歲時,得到一本石印本《芥子園畫傳》便如饑如渴地臨學。1927年,在詩文老師王同愈的引薦下,拜馮超然為師,并結識吳湖帆。馮超然收徒的第一句就告誡陸儼少“學畫不可名利心太重,要有殉道精神,終身以之”。透過展覽可見陸儼少對師父的告誡貫之終身。
陸儼少之所以有如此深厚的傳統筆墨功夫,也來自于早年對古人的臨仿研習。而且摹古貫穿了他學畫的一生。展覽展示了《瑞雪啟春圖》、《仿惲南田筆意冊》、《仿王蒙詩意圖》、《峒關蒲雪》、仿唐寅《樵歸圖》等作品。其中最早的一件作品是1929年的扇面《洞庭秋色圖》,這一年陸儼少20歲,題款上寫有“耕煙散人洞庭秋色圖”可見這是一件仿王翬的作品。
《洞庭秋色圖》 1929
《瑞雪啟春圖》是陸儼少32歲時在重慶為母親七十壽辰所繪,并印有“燕因藏儼少畫”,熟悉陸儼少的人大多知道 “燕因藏儼少畫”是陸儼少夫人朱燕因的收藏印,此印專鈐于朱氏心愛的陸儼少畫作上,此外該圖的題跋字體也與陸儼少其他字體不同,據王漪介紹,這種字體是陸儼少書法上的嘗試,但似乎他的師父馮超然對此并不認可,所以這種字體在陸儼少作品中很少見。而《瑞雪啟春圖》作品本身有沈周《廬山高》的影子。
《瑞雪啟春圖》 1943
在陸儼少仿古作品中尤以仿“元四家”之一的王蒙山水為最。除了冊頁之外,仿王蒙的立軸作品有四件,即《松溪高隱》、《仿王蒙詩意》、《林泉秋興》、《憶巴蜀山》。在展覽中,雖然陸儼少仿倪瓚、黃公望、吳鎮的作品均有,但王蒙的作品則研習最多,這或源于王蒙山石皴法的細密,讓后世畫家從其入手體會元人的筆墨更為容易。
《仿王蒙詩意》 1953
陸儼少除了學習文人筆墨之外,也不乏涉獵宋人院體繪畫,從馬夏而至仿唐寅。《歸樵圖》就是學習唐寅的最好例證,其落款都是學習唐伯虎的書法。
在陸儼少后來的作品中,還有一位畫家的作品從構圖到筆墨多有借鑒,他就是清初的石濤,盡管陸儼少認為自己和石濤都從王蒙中來,但在陸儼少的作品中,觀者還是看到了更多的石濤。
陸儼少在《山水畫芻議》的第一條中便以石濤為開篇:“有人說:‘石濤不好學,要學出毛病來。’我的看法,有一種石濤極馬虎草率的作品,學了好處不多,反而要中他的病,傳染到自己的身上來。但他也有一些極精到的本子,里面是有營養的東西,那么何嘗不可學?要看出他的好處在哪里,不好在哪里。石濤的好處能在四王的仿古畫法籠罩著整個畫壇的情況下,不隨波逐流,能自出新意。”
陸儼少甚至認為,“(石濤)自己說“搜盡奇峰打草稿”,未免大言欺人。其實他大幅章法很窘,未能達到左右逢源的境界。用筆生拙奇秀,是他所長,信筆不經意病筆太多,是其所短。設色有出新處,用筆用墨變化很多,也是他的長處。知所短長,則何嘗不可學。”
對此一些學者認為,陸儼少之所以這么說,也正因為他在學石濤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深知其中的甘苦。結合創作,陸儼少對石濤的評點,實在正是他學習石濤心得體會的夫子自道。
陸儼少 《古今人物山水冊(12開)》之一 29×34厘米×12 1961年
在展覽中,一套十二開的《古今人物山水冊》(1961)幾乎融合了陸儼少對古人筆墨的研究和轉義,作品中清晰可見他對南北二宗均有涉獵。既有學習宋人燕文貴、郭熙的樹石皴法,又有擬寫元人王蒙、倪瓚的筆意;既有唐伯虎堅硬爽朗的樹石,又有石濤靈動活潑的筆墨。有意思的是,此套冊頁雖為仿古,其中兩開出現了今天的事物,一為水文站,一為夜診。尤其是夜診中的自行車讓整幅畫既滑稽又活潑。然而,這新元素的注入卻與傳統畫面融合地恰到好處,毫無任何違和感。
對于為何這么畫,陸儼少也許他在第十二開的題跋中,接著石濤的“筆墨當隨時代”闡述了原因,“石濤有云:筆墨當隨時代,此一句是頂門棒喝。因思予以前自謂學古人,實則僅僅得其糟粕而已。一千年來,山水畫中頹廢出世思想與今時代精神寧有些子湊合否乎?此猶水火不能相容,而予恬然自安,不思其過,又復侈言筆墨,夫所謂筆墨者,充其極不過優孟衣冠,今時亦何用此古人之翻板?離開思想內容,不反求諸本,孤立以言筆墨,未見其有當也。學古人要為今用,故必有所創,創而后能合,往者已矣,迷途知返請自今始。”
陸儼少 《古今人物山水冊(12開)》之一 29×34厘米×12 1961年
在畫家湯哲明看來,除了這套1961年創作作品的第十二開提到了對石濤“筆墨當隨著時代”的感悟外,還在仿倪云林的筆意的一開(第十一開)中提到“此踽踽涼涼者,離群索居之人也。還他古人,非今所貴。”可見陸儼少在1960年代對于古代傳統與現實主義創作的關系。觀點結合陸儼少的現實主義題材創作(上海中國畫院展區)和毛主席詩意創作能看出如何將創作融入時代。對于石濤,陸儼少則認為,他們是師兄弟,所學的都是元人(王蒙)的傳統。
陸儼少 《古今人物山水冊(12開)》之一 29×34厘米×12 1961年
陸儼少與劉旦宅、謝稚柳、豐子愷
龍美術館展區的最后一個篇章是“儼少所樂”,記錄了陸儼少與師友之間的書畫往來。尤其是與劉旦宅、徐邦達、徐子鶴、謝稚柳之交往。
在陸儼少藝術院里聳立著一塊名叫“兩老峰”的太湖石,這是劉旦宅送給陸儼少的。陸儼少獲此非常欣喜,曾兩度題詩作銘。由此可見,他們的交情非同一般。陸儼少在《自述》中也提到,“我常同劉旦宅同志一起寫生,出入相隨,情好無間,從此建立了友誼。他擅畫人物仕女,功力深厚,夫人王微粼與我老伴也頗相得,所以后來有好幾次和他們夫婦同去名山勝地生活,我老兩口在旅中也得到照顧。”
陸儼少贈劉旦宅《山水冊》之一 1963
為了重溫二人的友誼,展覽特別展出了陸儼少送給劉旦宅的《山水冊》(十四開),此套冊頁創作于1963年。冊頁后面還有一開陸儼少補題:“旦宅同志出示予十三年前所作山水冊,歲月一去,齒發日老。數十年學問如逆水行舟,回渦濆激,旅進旅退,蓋變亦屢矣。后更十三年,不知作何面目,覽之重有感焉。旦宅屬題冊尾,因書以志予愧。丙辰(1976年)五月,陸儼少于就新居,時年六十有八。”
陸儼少贈劉旦宅《山水冊》之一 1963
此十四開,皆為陸儼少根據寫生而創作的,從金華陪園到樂清海濱,從太湖到雁蕩鐵城嶂。既有現實之景,又具杜甫詩意,既有勞動人民之樂事,又充滿文人之書卷氣息。
陸儼少贈劉旦宅《山水冊》之一 1963
《仿王蒙太白山圖》扇面呈現了陸儼少與謝稚柳的藝術交往。陸儼少聽聞謝稚柳從沈陽歸來,盛贊王蒙的《太白山卷》,自己沒有機會看到,“遂懸揣其意”畫了一把扇子送給了謝稚柳。而扇面背后又有潘伯鷹的題詩。
陸儼少 《仿王蒙太白山圖》 1963
展覽還有一卷《雙松樓圖》,卷首有錢瘦鐵題引首,后有錢定一、吳湖帆、白焦、唐云等的題字,也可見當時的陸儼少的朋友圈。
陸儼少 《雙松樓圖》 局部題跋
在龍美術館的展廳中還有一件大幅《毛澤東詞意圖》,此為豐子愷為紀念弘一法師,在1953年邀陸儼少與田寄葦、吳琴木、吳偉、張大壯的合作作品。這些合作者中除了吳偉無從考證,其他參與者皆在海上畫壇小有名氣,但研究者認為,這件《毛澤東詞意圖》大部分出自陸儼少的手筆。
相比陸儼少中早期的“毛主席詩意系列”,龍美術館展出的《毛澤東詞意圖》,這樣尺寸的作品比較少見。其山石綿柔厚勁,以臥筆中鋒寫就;雪景留白,虛實安排錯落有致。畫面右側崇山峻嶺,飛瀑幽谷,在山勢龍脈之上長城高聳,頗得深遠高遠之趣;左側大河蜿蜒,堤岸錯落,又有平遠之趣,山道、曠野上,商旅、牧民點綴其間,正為“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之境。
除了同輩之外,展覽中一件《懷王同愈的行草自作詩》似乎回到了陸儼少詩書畫的原點,王同愈(1856-1941年)曾教陸儼少學做詩,對陸儼少也是諄諄善誘、愛護備至。多年的時間里,陸儼少在王同愈的指導下學習詩文書畫,并教導他在年輕時多讀些書,于是陸儼少便養成了“白天作畫,晚上讀書”的習慣,這種習慣也貫穿了陸儼少的一生。
陸儼少《行草自作詩一首(懷王同愈)》
為其山水畫所掩的人物畫
陸儼少雖以山水聞名,實則人物、花鳥兼善。在上海中國畫院美術館展出的作品突出了陸儼少在人物畫上的成就。他的人物不僅有傳統的線條,更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陸儼少投身人物畫學習,是從臨習《韓熙載夜宴圖》、唐寅的《紈扇仕女》和陳洪綬的仕女高士等開始的。后又大量翻畫刊行的攝影圖片,或者實景寫生,以創作拉動技法的升級。無論是單獨的人物畫作品,還是山水畫點景人物都有一個質的飛越。
陸儼少 《60年代人物畫冊頁(機器腳踏車)》 上海中國畫院藏
陸儼少學習現代人物畫是新中國成立以后,此次專題展上海中國畫院展出了陸儼少現實題材作品近30件,50-60年代的人物畫69件。其中,50-60年代的人物畫是為入藏上海中國畫院以來第一次集中亮相。這些人物畫大部分都刻畫人民生活、勞動的情景。有女焊接工人、社員,有解放軍戰士、收割水稻的農民,有小孩與老人,還有少數民族。
陸儼少還在畫稿上寫道:“唐宋以前的畫家,都是山水人物兼擅并能的,到了明清以后,才把它機械地分開來,畫山水的多半不能畫人物了,要知道勞動創造世界,在山水畫中處處可以碰到勞動人民和他們所創造的事物。如果離開了他們,不去反映它,山水畫是不能想象的。所以在這組畫稿里將以較大的份量來描繪勞動人民和各種生產工具、偉大建設等,以資示范。學者掌握了這些,山水畫才能較好地為社會主義服務。”
陸儼少《彝族青年男女自由的歌聲》 上海中國畫院藏
展覽同時呈現了陸儼少創作于1950年代中期至1970年代末的現實題材作品。這一時期的陸儼少有許多出去寫生的機會,因而他的筆下常常會出現鋼鐵廠、造船廠、水電站、臨海農場,出現一大會址、海防、井岡春色、烈士紀念廣場,還有林蔭大道、療養院、人民公社、新安江等風貌。
陸儼少 《公社之晨》1964年 上海中國畫院藏
他把傳統中國畫的筆墨運用到了描寫新事物上,二者不但不矛盾,反而結合地恰到好處。如《雁蕩耕牧》、《與灘爭田》、《引水上山 送肥到社》描繪的都是勞動人民進山開墾耕田、促進生產的新中國景象。而從其構圖、筆墨技法上都能從傳統中找到出處。渾厚的山水皴法,精致的人物畫線條,遠山云霧繚繞的處理手法,無不讓人感到這分明是傳統的山水畫。
陸儼少 《偉大的起點》 上海中國畫院藏
其實陸儼少畫現代人物也是為了從事連環畫創作,1953年至1955年陸儼少畫過近十部連環畫,甚至還有外國文學的內容,如長達數百幅的《牛氓》。
故鄉南翔,風景這邊獨好
“穆如?晚晴——紀念陸儼少誕辰110周年專題展”在嘉定陸儼少藝術院的部分,以“風景這邊獨好”單元分兩個展廳來呈現陸儼少的書畫藝術,一樓是陸儼少綜合展,涵蓋了陸氏山水、花鳥、人物、書法等;二樓是書法冊頁專題展。這樣既側重介紹了陸儼少花鳥畫與書法作品,也總結了陸儼少書畫藝術的一生。
在花鳥畫中,主要展出的是陸儼少的梅花題材。陸儼少的梅花老干疏枝,自出新意。亦是從傳統中變法而來,梅干蒼勁老辣出自陳老蓮,梅朵雖學習王冕而別開生面。
陸儼少 《梅石圖》
二樓書法冊頁專題展中展示了難得一見的陸儼少藝術院館藏陸氏書法冊頁。這套冊頁原本一百四十開,展覽從中挑選六十開。這些書法冊頁大約創作于70年代,所寫內容為唐宋詩詞。
陸儼少 《書李太白詩》18×137cm 1977 年作
陸儼少書法少由魏碑入手,后轉習王字一脈,參之以楊凝式、蘇軾、米芾、杜牧諸家之長,數十年潛心探臨,各去其短,遂自成面目。晚年用筆追求鋒在筆中,結體去方為圓,取沉著痛快意,線條“勁拔而綿和,圓齊而光澤”。取法無不來自前人卻又讓人不能察辨其所從出,是其山水畫之外的又一大成就。
陸儼少 《雁蕩山圖》
展覽還展出陸儼少的雁蕩山、新安江等寫生題材。其中《雁蕩山圖》最具陸儼少寫生作品的代表性,為了表現雁蕩山特性,作者不局限于一家之法,而是“必備多種手法”。畫面既有范寬、李唐皴法之雄,又有馬夏大斧劈皴之爽利,還有元人筆意的秀潤靈動。更為難得的是,館藏《洛神圖》也在展出之列。
研討座談:“畫人陸儼少”對當下的反思
當天上午,在龍美術館長王薇的主持下,參與此次展覽學術工作的江宏、徐建融、車鵬飛、湯哲明、王漪分別進行了主題發言。陸儼少藝術院院長王漪認為,陸儼少創造的勾云、劃水、墨塊、留白,為中國山水畫在形式、符號上如何繼承傳統,如何觀察造化自然,如何探索創新發展,創造了具有極大啟發意義的成功個案。
下午在龍美館舉辦的紀念陸儼少誕辰110周年專題研討會上,在文匯報文化中心主編、上海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張立行等的主持下,陸儼少先生的家人、弟子及來自國內藝術評論界、史論界等方面的專家學者就陸儼少先生的藝術成就、地位及對當下中國畫教育等方面的話題進行了座談研討。1980年代初,陸儼少受到潘天壽邀請赴浙江美院任教,潘天壽師承吳昌碩一系的文人大寫意,而陸儼少所學由“四王吳惲”、石濤、董其昌而及元人。至近代,由吳湖帆及不自視為畫家的王同愈等傳統士大夫續其血脈,此即文人畫正統派。20世紀最后20年,陸儼少和謝稚柳分別推崇元和宋的傳統,且陸儼少讀書、習字、畫畫“四三三”的用功比例給可作為當下畫家的治學啟示。
陸儼少之子陸亨、解放日報副總編徐錦江、浙江畫院院長孫永等分別回憶陸儼少先生藝術生涯的點滴與印象里的陸儼少。
“穆如?晚晴——紀念陸儼少誕辰110周年專題展”研討會現場
陸儼少弟子、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教授陳家泠回憶說,他過去在浙江美院學素描感覺很辛苦,然而在觀摩陸先生作畫后就感覺中國畫的自在與自由,“陸儼少下筆神速,一落筆,便筆筆緊跟,波滾潮涌,自然生發,他當時還說,做人要老實,畫畫要調皮。”
上海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復旦大學教授汪涌豪就陸儼少的文化學養進行了闡述,“陸儼少先生有著名的四分讀書四分書法三分畫畫之說,這對當下的中國畫仍然是有意義的”。中國美術學院教授毛建波就陸儼少先生的寫生特點進行了分析。
上海中國畫院黨總支書記、副院長陳翔認為,陸儼少先生講究文化學養與筆墨功力,然而在當下的美術界包括一些大型年展,反而是有缺失的。
澎湃新聞藝術主編顧村言認為,他相對喜歡陸儼少先生六七十年代的畫作,“他的古文功底極深,他的成長之路可以見出文脈的傳承,這對當下中國畫教育有很多的反思,當下的中國畫基礎教育受西式教育影響大,缺少中國的文脈與學養,其實有很大問題。”
上海師范大學教授邵琦認為,筆墨是中國畫的核心,但當下,對于筆墨的理解仍存在很多問題,而陸儼少先生的筆墨是真正的中國式筆墨。上海師范大學教授彭萊、畫家莊藝嶺則就陸儼少先生的藝術地位及花鳥畫創作進行了發言。蘇州美術館館長曹俊及王同愈先生的后人就陸儼少的老師王同愈與蘇州的關系及王同愈的學養等進行了介紹。
“穆如?晚晴——紀念陸儼少誕辰110周年專題展”研討會
上海龍美術館“穆如?晚晴——紀念陸儼少誕辰110周年專題展”展廳
注:素材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等問題,請聯系我們,我們會采取刪除等措施。
本網發表的所有內容,均為原作者的觀點。凡本網轉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等文件資料,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
全國少兒美術賽事網│CCACCN 最權威專業的少兒美術賽事平臺 |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