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術館捐贈與收藏系列展: “藝久情長——盧是百年誕辰美術文獻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
全國少兒美術賽事網│CCACCN 最權威專業的少兒美術賽事平臺 |
由中國美術館主辦的“藝久情長——盧是百年誕辰美術文獻展”于2019年8月16日在中國美術館開幕并召開學術研討會。本次展覽由“藝事非煙”“西風東鑒”“丹青意志”“承前育后”四個單元組成,集中展示盧是生平各時期具有代表性的中國畫、油畫、素描、版畫、書法、篆刻以及相關珍貴美術文獻共200件。
開幕式現場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吳為山,江蘇省政協原副主席、南京藝術學院原院長馮健親,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江蘇省國畫院院長周京新,陜西省政協常委、陜西省書協副主席王蒙,中國美術館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張百成,中國國家畫院國畫院副院長范揚,南京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院長劉赦等嘉賓,以及盧是先生家屬盧夏、盧小蓉、盧密、楊智、李永清出席開幕式。開幕式由中國美術館副館長安遠遠主持。吳為山、馮健親、周京新分別致辭,家屬代表盧夏致答謝辭。隨后,吳為山向家屬代表頒發了捐贈證書。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吳為山致辭
吳為山代表中國美術館對前來參加開幕式的嘉賓表示衷心感謝。他表示,當我們梳理百年中國美術,在許多踏實耕耘、辛勤探索的美術家、美術教育家的作品和生平中,常常有一種仿佛“挖出礦場”的驚喜。那些深深烙上中國文化印痕的國畫、書法,那些飽含寫生激情和對西洋繪畫富有求索精神的水彩、油畫,那些帶著新興木刻運動精神的版畫……使我們可以清晰地探尋到一條中國現代藝術的發展之路,看到先輩們踏著荊棘奮力前行的腳步。這些令人敬重的先賢中,有的家喻戶曉,聲名遠播;有的則不為廣大觀眾熟知。然而他們的客觀存在都不得不令我們將研究的目光轉向他們。“盧是先生是一位值得研究的教授、藝術家。” 他說,“中國美術館在盧是先生誕辰100周年之際舉辦此次展覽,也是中國美術館人不忘初心,對在中國現代美術史,中國現代美術教育史上作出貢獻的藝術家的深刻懷念。”
江蘇省政協原副主席、南京藝術學院原院長馮健親致辭
馮健親回憶,1955年起與盧是在南京師范學院藝術系同事近三年,雖然交往尚淺,但他對盧是先生的藝術印象深刻。他評價道,盧是先生造型功力深厚,畫面形象厚重。百年藝術史中,有人聲名遠揚,有人知之甚少,盧先生可能是屬于后者,盧先生的藝術成就是深入研究中國現代藝術發展路徑的突出個案。
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江蘇省國畫院院長周京新致辭
周京新表示,盧老的藝術有骨氣、有神采、有個性。通過展覽,我看到了盧老每一個階段的藝術探索,他運用的每一種藝術語言,都能精彩而完整地呈現骨氣、神采、個性,形成一種大情懷、大愛的格局。盧老的藝術是真藝術,它不會被埋沒。感謝中國美術館主辦這么一個展覽!
盧夏代表家屬致答謝辭
盧夏代表身在南京的母親以及盧是先生的子女和家屬向各位來賓表達謝意。他說:“由衷感謝展覽主辦單位中國美術館給了這次重要的展覽機會,感謝協辦單位南京師范大學,也是父親生前長期工作過的地方,感謝協辦單位中共尋烏縣委、尋烏縣人民政府來自家鄉的關懷。同時要特別感謝這次為展覽辛勤付出的朋友和工作人員。”
吳為山頒發捐贈證書
盧是是一位多才多藝的畫家。他青年時代師從林風眠、呂鳳子、潘天壽等大家,擅長油畫、中國畫、版畫、書法和篆刻。在他的藝術教育和創作中,潛心研究并致力于融鑄中西藝術之長,為我們留下了豐富而寶貴的藝術佳作。盧是生于1918年,江西省尋烏縣人。1936年考入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1942年,他從國立藝術專科學校西畫系畢業后即參加西北藝術文物考察團,從事繪畫、攝影等工作。1943年赴陜西參加關中漢唐陵墓的調查。期間,臨摹敦煌壁畫及各種寫生百余幅,并拍攝大量照片,于重慶沙坪壩參加藝術文物考察團匯報展覽。1946年在重慶中蘇文化協會舉辦“盧浚西北畫展”。從1944年起,先后在正則藝專、國立社會教育學院、公立文化教育學院、蘇南文化教育學院、江蘇師范學院、南京師范大學任教。1986年至1988年在江蘇美術館、江蘇鹽城工人文化宮、福建泉州青少年宮等地舉辦“盧是書畫展”。盧是的藝術來源于生活,在傳統中吸取了豐富的營養,并探索實踐中西融合,藝術視野開闊,成就了獨特的個人藝術風格。從他的作品里可以看到,版畫《反饑餓》《兄妹開荒》《牛郎織女》等吸收了傳統以線造型的特點,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中國畫《敦煌五種民族圖》《蘇州留園圖》《春光好》等情景交融,生機盎然;水墨頭像《女孩》《少年》等在技法上借鑒油畫的明暗來表現,干濕濃淡,韻味十足;油畫《東方欲曉》《綠蔭》《曉霧聞漁歌》等則營造墨色暈染氛圍,用書法線條和明暗結合來處理畫面景物。
中國美術館副館長安遠遠主持開幕式
嘉賓合影
吳為山表示,盧是先生的作品和他收集、整理研究的大量文獻檔案是20世紀中國美術的寶貴財富。本次展覽蒙盧是先生的子女親屬,將家藏的盧是部分作品捐贈國家,由中國美術館永久收藏,為國家藝術寶庫增添了極有歷史、文物和藝術價值的珍品。長期以來,中國美術館惠蒙諸位美術家和有識之士的大力支持,正在逐步完善中國美術的國家收藏體系,并藉展出這些優秀作品,讓我們感受到中國藝術家艱辛探索中所折射的理想美和藝術美,并由此梳理中國美術的發展以及美的歷程,彰顯中國美術的獨特價值,也為未來的中國美術館新館建設做好“軟件”儲備。“這些捐贈作品無疑將進一步豐富和延伸中國美術館近現代美術收藏序列,也將成為后人研究和欣賞盧是先生藝術的寶貴資源。我謹代表中國美術館向盧是先生的子女家屬表示由衷感謝。”吳為山說。
展廳現場
前言
在五四運動100周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際,回顧中國美術走過的歷程,有一批誕辰百年的藝術家為中西合璧、民族救亡的現代美術,為新中國美術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今年我館先后為幾位百歲誕辰的藝術家舉辦個展。通過他們的作品,可以看到一代先賢求索奮斗的足跡,他們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藝術理想緊隨時代,留下了感人的畫卷。
當我們梳理百年中國美術,在許多踏實耕耘、辛勤探索的美術家、美術教育家的作品和生平中,常常有一種仿佛“挖出礦場”的驚喜。那些深深烙上中國文化印痕的國畫、書法,那些飽含寫生激情和對西洋繪畫富有求索精神的水彩、油畫,那些帶著新興木刻運動精神的版畫……使我們可以清晰地探尋到一條中國現代藝術的發展之路,看到先輩們踏著荊棘奮力前行的腳步。這些令人敬重的先賢中,有的家喻戶曉,聲名遠播;有的則不為廣大觀眾熟知。然而他們的客觀存在都不得不令我們將研究的目光注視他們。盧是先生就是一位值得研究的教授、藝術家。
盧是生于1918年,江西省尋烏縣人,初名盧善群,后改名盧浚、盧是等,出身書香之家。1936年考入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西畫系,同時兼學中國畫,師從林風眠、呂鳳子、潘天壽、王子云等。1937年至1940年期間隨校輾轉遷往江西、湖南、貴州、云南、四川等地。1942年畢業即參加西北藝術文物考察團,任繪畫、攝影等工作。1943年至陜西參加關中漢唐遺址的考察。期間,臨摹敦煌壁畫并寫生,畫稿計有百余幅之多,并拍攝大量照片。從1944年起,先后在正則藝專、國立社會教育學院、公立文化教育學院、蘇南文化教育學院、江蘇師范學院、南京師范大學任教。1986年至1988年在江蘇省美術館等處舉辦“盧是書畫展”。
縱觀盧是先生藝術之路,他在20世紀中國美術發展的大時代背景下,在民族災難深重,顛沛流離的歲月里,奮力探索,在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相互碰撞與交融,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相互交鋒與激活的情境中,逐漸展開并日臻成熟。他繼承了林風眠等第一代中國現代美術開創者的藝術精神,抱定“藝術革命無涯,要中西并重的藝術信念”,追求“東西方和諧與精神融合的理想”,將自己的人生信念與藝術理想緊密相連,終身寂寞堅守,不懈追求至高的人生和藝術境界。在抗戰時期,他積極投身抗日宣傳,以藝術家的良知,感懷現實,創作了大量反映抗戰的宣傳畫、版畫和素描作品。40年代所作《世界名人像》版畫,神形畢肖,刀法新穎而老辣,深含人文關切;40年代他積極參加藝術文物考察團,沿途筆耕不輟,創作大量寫生作品,臨摹敦煌壁畫,整理撰寫考察報告,為此艱苦求索。潘天壽將盧是這一時期的作品譽為“戛戛獨造、不落凡丘”。
新中國成立以后,盧是創作了版畫《兄妹開荒》《豐收》等充滿生活氣息、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及以后,在黨的文藝路線方針指引下,他以高度的文化自覺,為祖國山河寫照,為嶄新生活放歌!通過寫生記錄生活中的所見所感,創作出大量的富有蓬勃生機的作品。水墨畫《春光好》《夜泊紅巖》《引水上山》《昔日竹纜索今建鋼鐵橋》等均以飽滿的熱情和鮮活的筆墨表現了社會主義建設。其氣象超然于舊時山水模本和范畫,具有形式新穎和意境積極向上之勢態。《草原之舞》《開石》等版畫作品吸收了中國傳統繪畫的造型特點,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水墨人物畫《女孩》《少年》,在技法上以突出素描的明暗來表現,筆墨濃淡,韻味十足;油畫《東方欲曉》《綠蔭》《曉霧聞漁歌》等,則強調油畫用筆的寫意和氣韻,并且吸收了在中國畫探索中的優長,畫面構圖充滿現代意味。這其中,油畫《北京人民英雄紀念碑》《首都新建的民族文化宮》《北京火車站》等反映首都建設的重要作品,現在看來更彰顯其珍貴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它們不僅記錄了那個時期首都建設的新貌,更表現了油畫在中國的生長發展過程,特別是中國藝術家在吸收外來油畫過程中,從模仿、學習到進入本土化、民族化的創新之路。改革開放以后,盧是的繪畫、書法、篆刻藝術更是臻入化境,《黃山天下奇》《巴山夜雨圖》《峽谷云騰》將現代主義繪畫重視藝術語言探索與傳統文人繪畫強調內在心靈感受和意境表達相結合,作品呈現出的意境之美、筆墨之美、自然之美、崇高之美讓人觀后為之震撼。當然,盧是先生的藝術形式不僅源于西方現代主義理念與方式,更源于書法。他在書法創作與教學中尤重章法與字的結體,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構成”。我曾經在大學三年級時去拜訪盧先生,他主動與我談論書法。并展開祝允明書法帖,對“江流”二字的形式進行深入剖析,以“點”的排布詳盡地闡述其觀點,認為書法之抽象美可為繪畫借鑒。時隔30多年,我記憶猶新。盧先生許多觀點和見解也化為我們的藝術追求……
盧是先生的作品和他收集、整理研究的大量文獻檔案是20世紀中國美術的寶貴遺產。本次展覽蒙盧是先生的子女親屬,將家藏的盧是部分作品捐贈國家,由中國美術館永久收藏,為國家藝術寶庫增添了極有歷史、文物和藝術價值的珍品。長期以來,中國美術館惠蒙諸位美術家和有識之士的大力支持,正在逐步完善中國美術的國家收藏結構,并藉展出這些優秀的作品,讓我們感受到中國藝術家們艱辛探索中所折射的理想美和藝術美,并由此梳理中國美術的發展以及美的歷程,彰顯中國美術的獨特價值,也為未來的中國美術館新館建設做好“軟件”準備。這些捐贈作品無疑將進一步豐富和延伸中國美術館近現代美術收藏的序列,也將成為后人研究和欣賞盧是先生藝術的寶貴資源。
我謹代表中國美術館向盧是先生的子女家屬表示由衷感謝。
中國美術館館長 吳為山
作品欣賞
春光好 盧是 紙本設色 122×69.1cm 1960年
引水上山 盧是 紙本設色 141×87.4cm 1973年
巴山夜雨圖 盧是 紙本設色 96.5×59.9cm 1984年
交流經驗 盧是 紙本設色 50.6×59.4cm 1960年
東方欲曉 盧是 油畫 61×46cm 1962年
曉霧聞漁歌 盧是 油畫 54.1×83.2cm 1963年
蘇州留園圖 盧是 絹本設色 62.9×77cm 1954年
牛郎織女 盧是 設色版畫 19.7×15.6cm 1949年
臨敦煌莫高窟243窟北魏壁畫 盧是 紙本設色 106×62cm 1942年
書江西造口壁(辛棄疾詞) 盧是 書法 29.5×121cm 1984年
米勒 盧是 單色版畫 19.6×13.3cm 1942年2月
首都新建的民族文化宮 盧是 油畫 46×61cm 1959年
自畫像 盧是 鉛筆 37×28.8cm 1941年12月
春江帆影 盧是 油畫 32.8×45.8cm 1957年
黑衣女子 盧是 油畫 46×35.5cm 1948年
明月芭蕉棲鳥 盧是 油畫 45.9×32.8cm 1962年
少年 盧是 紙本墨筆 35.3×27cm 1957年
孫中山衛士 盧是 油畫 51×41cm 1955年
敦煌壁畫觀音像 盧是 紙本設色 63×36cm 1945年
紅蓮香露 盧是 紙本設色 69×34cm 1979年
昔日竹纜索今建鋼鐵橋 盧是 紙本設色 105×58.3cm 1978年
原件草原之舞 盧是 設色版畫 36×29cm 1955年
臨敦煌莫高窟北魏壁畫經變故事圖 盧是 紙本設色 33.1×125cm 1942年秋
夜泊江巖 盧是 紙本設色 41.4×46.2cm 1964年
蒙古女子 盧是 單色版畫 18×11cm 1944年
女孩 盧是 紙本墨筆 35.2×26.8cm 1957年
題黃山畫詩(石濤詩) 盧是 書法 90.3×34cm 1984年
蕭伯納 盧是 單色版畫 14.7×10.3cm 1941年2月
黃山萬松林 盧是 炭精筆 27.4×39.2cm 1979年
自畫像 盧是 鉛筆 30.2×25.5cm 1940年
注:素材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等問題,請聯系我們,我們會采取刪除等措施。
本網發表的所有內容,均為原作者的觀點。凡本網轉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等文件資料,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
全國少兒美術賽事網│CCACCN 最權威專業的少兒美術賽事平臺 |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