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鎮“時間開始了”,一座江南古城與中外當代藝術超鏈接的時代范本
全國少兒美術賽事網│CCACCN 最權威專業的少兒美術賽事平臺 |
《雙眩》,安尼施·卡普爾/Anish Kapoor
不銹鋼,225cm x 480cm x 60cm + 217.8cm x 480cm x 101.6cm,2012,Courtesy of Anish Kapoor
《帕德米妮》,朱利安·奧佩/Julian Opie
雙面LED屏連續電腦動畫,210cm×90cm×30cm,2019
烏鎮。安尼施·卡普爾(Anish Kapoor)的《雙眩》赫然聳立于露天電影院的空地中間,不銹鋼鏡面反射出古鎮的粉墻黛瓦,并在彼此的表面上形成無限虛像;在古色古香的烏鎮書場中,朱利安·奧佩(Julian Opie)的《帕德米妮》行走其間,當代藝術與徽派建筑在這里發生了碰撞;在沈家戲院,楊福東的《愚公移山》正在上演;而在望津里,妹島和世(Kazuyo Sejima)帶來的數十個金屬座椅構成了廣場中的“另一水面”……
2019烏鎮當代藝術邀請展開幕式,主策展人馮博一致辭。圖片來源:TANC
3月30日,“時間開始了——2019烏鎮當代藝術邀請展”于烏鎮開幕。展覽由馮博一擔任主策展人,攜王曉松、劉鋼共同策劃。本屆藝術展邀請了來自全球23個國家和地區的48位/組藝術家參展,包括楊福東、名和晃平(Kohei Nawa)、朱利安·奧佩(Julian Opie)、梁紹基、安尼施·卡普爾(Anish Kapoor)、蔣志、何子彥(Ho Tzu Nyen)、何翔宇、王魯炎等。
《另一水面》,妹島和世/Kazuyo Sejima
鑄鋁、鏡面不銹鋼,椅子:85cmx85cmx34cm;布局:?1000cm,2019
“當下中國和世界局勢出現了急劇變化,包括難民離散、移民限制令、建造邊境墻、脫歐爭論等”,主策展人馮博一在接受《藝術新聞/中文版》專訪時表示。此次展覽主題“時間開始了”來自民國文藝理論家胡風的一首現代詩歌的題目,英文標題“Now Is the Time”則是歌手Jimmy James于1976年演唱的歌曲曲目。“展覽主題不僅是對該現狀的直白表述,另一方面也意味著我們正處于社會轉型的時間斷裂帶上,對于未來會如何我們并無定論,但一直在予以關注和討論”,馮博一說道。
《愚公移山》,楊福東
黑白單屏電影,5.1聲道,音樂:金望,40’30”,2016
與都市共生的鄉鎮藝術生態
突破美術館模式的策展實踐
2016年“烏托邦·異托邦——烏鎮國際當代藝術展”邀請了40位具有知名度并對中國當代藝術發展起到一定影響的中外藝術家參展,為首屆烏鎮藝術展創立了品牌效應,而本屆則更多聚焦于活躍在國際一線的多媒體藝術家。“本次展覽更多關注繪畫領域之外的其他媒介,包括新媒體、聲音、氣味、裝置、影像,行為等”,馮博一在采訪中談到。例如曾獲威尼斯雙年展金獅獎的危地馬拉藝術家瑞吉娜·侯賽·加林多(Regina José Galindo),她在開幕當天拆卸了一輛汽車,其過程被錄下并在展期中呈現。“這件參展作品《世界強國》既是行為藝術,同時也衍生出一種裝置行為的形式。”
《世界強國》,瑞吉娜·侯賽·加林多/Regina José Galindo
雪佛蘭汽車、iPhone
本屆烏鎮藝術展在拓寬媒介形式的同時,更加強調與中國本土文化和烏鎮當地生態的連接。策展人王曉松表示,藝委會在選題和邀請藝術家時把世界作為認識中國的參照當作其中一個出發點,“希望在中國現場的展覽能夠對中國的現場有哪怕一丁點兒的作用,可以與中國的藝術或藝術之外的問題發生關系。”
《超越現在——烏鎮19/2050》
西塞爾?圖拉斯/Sissel Tolaas
現場品、氣味裝置,尺寸可變,2019
安尼施·卡普爾(Anish Kapoor)本次參展作品是一件位于室外的大型裝置,在布展時,金屬鏡面反射出烏鎮的建筑和景色引起了藝術家的極大興趣,并據此調整了布展方案以使反射影像更好地與周邊環境契合。挪威藝術家西塞爾?圖拉斯(Sissel Tolaas)以其氣味作品見長,在創作此次參展作品時,藝術家在烏鎮的各個角落收集了多種氣味,把它們加以混合并涂抹在老船板、咸菜缸的壓菜石、打年糕用的石臼等當地物品上。這件作品既融合了氣味和裝置,同時也邀請觀眾來進行互動。
《隔骨傳音:與鯉魚一起聆聽》
雅娜·文德倫/Jana Winderen
28分鐘循環播放,四聲道聲音裝置
在首屆展覽場地北柵絲廠和西柵景區的基礎上,本次展覽新增了糧倉作為展場。烏鎮糧倉原為始建于1960年代的烏鎮糧管所,經過空間改造和建筑增建后首次啟用。三處展覽場地提供了豐富多元的空間形式,根據空間的不同特點,本次展覽將展出30件/組特別創作作品。秀水廊劇場展出了挪威藝術家雅娜·文德倫(Jana Winderen)的聲音裝置,藝術家在烏鎮的河道里收集了魚和船只等水下的聲音并加以編程。“欣賞這件作品宛如聆聽一場烏鎮水體生態的交響樂”,馮博一說,“秀水廊旁邊就是一條河流,這與作品形成了一種互文關系。”
《王座(一個男孩)》,名和晃平/Kohei Nawa
綜合媒材,300cm×90.5cm×145.3cm,2011
Courtesy of Arario Gallery and SCAI the Bathhouse
《無題——WZ》,陳松志
透明鋼化玻璃、塑膠亮粉,尺寸可變,2019
《安全屋#1》,張鼎
噴塑鐵板、噴塑不銹鋼、樺木板、ABS塑料、3D打印光敏樹脂、電機、電腦、雷達、喇叭等,尺寸可變,2018
《合成音樂#1.5》,楊嘉輝/ Samson Young
與NESS研究小組和斯蒂芬·摩爾合作
強化玻璃鋼纖維、16聲道聲音裝置,60分鐘,循環播放,2018-2019
未來有多遠
青年單元投射當代藝術將來時
此次展覽首次設立青年單元作為整個展覽的有機組成部分,以“未來有多遠”作為單元主題,邀請12位中國大陸青年藝術家參展,并設立了三個獎項。開幕式揭曉了三位獲獎者,他們分別是獲“2019青年當代藝術特別獎”的張如怡、獲“2019青年當代藝術創作獎”的褚秉超和獲“2019青年當代藝術烏鎮獎”的王拓。
陳丹青為2019青年當代藝術烏鎮獎獲得者王拓頒獎
作為對“時間開始了”的呼應,“青年單元”的主題“未來有多遠”把思考的主體從過去和現在延伸到了未來。“我們在選擇藝術家時著重關注他們與老一代藝術家的區別,關鍵考察他們在作品中展現的實驗性和先鋒性的要素”,馮博一說道。王曉松則表示,“設立青年單元的基本出發點不是為了展示’青年人風采’,發現問題比提供答案更重要。”
《角落-1》(右一雕塑),張如怡
混凝土、色粉、瓷磚、金屬,尺寸可變,2018
張如怡的本次參展方案經歷了長期的調整與改動,最終呈現為一面瓷磚墻、一幅平面作品及2件雕塑的形式。“我的工作室在上海郊區,那邊有很多特有的八九十年代的工廠,在建筑外表有大批量的瓷磚。我的作品中的瓷磚其實是對此進行的壓縮和變形,探索建筑局部嫁接和組合的可能性”,張如怡在接受《藝術新聞/中文版》采訪時說道。她于2016年首次采用瓷磚材料,并試圖在空間營造中討論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兩者重合而剝離的關系。
《七府環屏》,褚秉超
彩色,立體聲,27’17”,2016
褚秉超則展示了《七府環屏》系列作品,以攝影、視頻和文獻的方式記錄了藝術家對甘肅省平涼市一座滑坡山體的整治過程,初始階段歷時150天,修改山體5500余立方米,栽種樹木7000株。褚秉超表示,“我的出發點在于以一座滑坡的山為載體進行人工修正,把它改變成我意識中的一種’善境’,通過我和這座山的關系,一步一步將這座山打造成一處景勝。”
《漩渦》,王拓
三頻高清影像(彩色有聲),13’47”,2018
王拓的三頻影像《漩渦》則并置了建筑學中對圖紙的三維轉化及御宅文化中的次元壁概念,講述了一個建筑師宅男的日常生活以及在表象之下“可能”發生的殺人事件。王拓在接受《藝術新聞/中文版》采訪時談到,這件作品的靈感來源于2017年發生的章瑩穎綁架案,“作品的黑白手稿部分展示了這個案件的情節,作為一種對現實影像的補充,表述人類最基礎的欲望及有關暴力的本質如何被塑造,又是如何實施。”
《壞數據表演》,佩恩恩
錄像、電腦程序、6臺黑色筆記本電腦,3’21”,2016
本屆烏鎮當代藝術邀請展由文化烏鎮股份有限公司主辦、陳向宏發起并擔任展覽主席。“烏鎮辦藝術展,并不希冀以展覽搭臺唱’戲’,而欲給這個底蘊深厚、歷史悠久的古鎮些新的空間和沉淀”,陳向宏表示。烏鎮當代藝術展折射了烏鎮文化規劃的宏觀格局,此外,已舉辦六屆的烏鎮戲劇節、2015年落成的木心美術館以及世界互聯網大會均從不同維度上豐富了烏鎮的文化藝術生態,將中外當代藝術與文化元素嵌入景區,形成了一條當代藝術與文化生產、呈現、傳播的有效途徑。(采訪、撰文/張堯)
《自愈功能——時間線》,許毅博
動態影像+機械裝置,2017-2019
《? Rat》,蘇永健
鼠、金屬、亞克力、光敏樹脂、電子元件
(47cm×38cm×47cm)×4,2019
*除特殊標注外
本文圖片均來自烏鎮當代藝術展
----圖文轉自TANC
全國少兒美術賽事網│CCACCN 最權威專業的少兒美術賽事平臺 |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