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間彌生大展開幕 90歲的“圓點婆婆”帶來哪些驚喜?【雅昌專稿&視頻】
全國少兒美術賽事網│CCACCN 最權威專業的少兒美術賽事平臺 |
第五屆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PHOTOFAIRS | Shanghai)對公眾開放以后,入場的長龍和涌動的人潮可見上海這座城市對于影像藝術的熱捧。實際上,從這次影像上海的洞見單元及不少畫廊攜帶的作品,我們可以看到,上海影像藝術的發展一直處于中國的前沿,這座城市也是中國與國際影像藝術的窗口。
2018年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展覽現場
2018年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入口排起了長龍
上海的影像,影像中的上海
從本屆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入口進場,首先接觸的便是“洞見”單元,該部分策展人王宗孚試圖以1999年未能公開展出的展覽《物是非人》出發,在回顧這場上海最早探索當代攝影的展覽同時,展示新一代中國藝術家的創作。該展覽曾計劃于當年9月4到6日在上海天鑰橋路859號開幕,由參展藝術家自己策劃。許多當時參展的藝術家,比如陳曉云、耿建翌、胡介鳴、梁玥、向利慶、楊振中、楊福東、劉韡和徐震,如今已經成為了中國當代藝術發展中舉足輕重的人物,甚至也推動了更廣闊的藝術網絡發展。
“洞見”單元試圖重構上海首個聚焦于實驗性當代攝影的藝術展
從這些在中國本土起到中堅力量的上海影像藝術家,到以上海作為攝影題材進行創作的國內外影像藝術家,在本次藝博會中并不少見。香格納畫廊此次在核心展區呈現了來自上海的鳥頭和胡介鳴的作品,前者的《情放志蕩》是一組平面拼貼攝影作品,而后者則帶來了一組基于攝影和錄像的裝置《殘影》;三影堂+3畫廊則帶來了成都藝術家張克純拍攝的一幅大尺寸《上海君悅酒店》;而瑪格南圖片社這次呈現了馬克·呂布(Marc Riboud)的系列作品,其中一幅《On the Bund》正是攝影師1993年攝于上海外灘;同樣以外灘為場景的還可見于來自高崎 rin art association的展位,這幅《PD(上海)》由藝術家多和田有希(Yuki Tawada)創作;北京藝門畫廊則帶來了美國攝影師馬樂平(Robin Moyer)的作品,一幅拍攝于1988年的照片呈現的正是上海南京路;此外,來自柏林的國王畫廊(K?NIG GALERIE)帶來了藝術家朱利安·羅森菲爾德(Julian Rosefeldt)的《宣言》(2015),而此前上海昊美術館的同名展覽則為其打開了在上海的知名度,再次吸引了不少人流,該畫廊也帶來了安妮特·凱爾姆(Annette Kelm)的作品,而她的個展正在復星藝術中心展出。

來自日本高崎的 rin art association ,展位上呈現了藝術家多和田有希(Yuki Tawada)創作的一幅以上海為題材的作品
香格納畫廊展示的由上海藝術家組合鳥頭創作的《情放志蕩》
瑪格南圖片社呈現了馬克·呂布(Marc Riboud)的系列作品
三影堂+3畫廊呈現了張克純以君悅酒店為題材的作品
10號贊善里畫廊帶來史國瑞影像中的上海外灘
北京藝門畫廊帶來了美國攝影師馬樂平(Robin Moyer)的作品,一幅拍攝于1988年的照片呈現的正是上海南京路
數字影像時代的攝影機構
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見證了攝影市場在中國的發展和逐漸成熟,也參與構建了與攝影相關的市場與機構生態,本屆同樣帶動了上海本土美術館及藝術機構推出一系列影像展覽。“攝影在中國的發展發生了變化,過去幾年,本地博物館舉辦了超過70場與攝影有關的展覽。”影像藝術博覽會(PHOTOFAIRS)和世界攝影組織(World Photography Organisation)的CEO與創辦人斯科特·格雷(Scott Gray)說。
2018年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展覽現場
復星藝術中心影像季由復星藝術中心展廳呈現的“收藏當代之道:來自復星基金會的影像(2010-2018)”,“安妮特·凱爾姆(Annette Kelm)”攝影展,以及于復星基金會ANNEX項目空間展出的“神思遠:fifty, fifty”攝影展三個展覽單元構成,展覽不但聚焦了國內外影像藝術大師,亦關注活躍在影像藝術前沿的新生代藝術家。現代傳播Modern Studio在位于上海八號橋的現代藝術基地(Modern Art Base)展出了題為“繆斯?改變?中國”的時尚攝影回顧展,而攜手奧地利利東畫廊(OstLicht. Gallery for Photography)推出的知名藝術家、電影導演朱利安·施納貝爾(Julian Schnabel)的寶麗來作品展“轉瞬”(Instant)也在進行中。
“收藏當代之道:來自復星基金會的影像(2010-2018)”展覽現場
Modern Art Base“繆斯·改變·中國”展覽現場
余德耀美術館與瑞士洛桑愛麗舍博物館合作帶來的“查理·卓別林:卓眼視界”除了展出卓別林檔案資料中的300多張照片、文獻和將近兩小時的電影片段之外,展覽還呈現來自私人或公共機構收藏的原版海報、錄像、油畫、手稿及版畫作品。上海攝影藝術中心(SCoP)推出的九月新展“英國新攝影: 安娜·福克斯和凱倫·諾爾”,包含兩位常居英國的紀實攝影藝術家攝影生涯的多個系列代表作品,近百幅作品。這些系列如一篇篇攝影專題般探討英國社會階級、工作環境、自我意識等命題。
“查理·卓別林:卓眼視界”展覽現場
“英國新攝影: 安娜·福克斯和凱倫·諾爾”展覽現場
2015年,曾獲普利策新聞獎的攝影家劉香成創辦了上海攝影藝術中心(SCoP)。這家非營利攝影藝術機構通過展覽、公共項目和出版物展示了國內和國際不同類型的攝影。“我來自藝術背景,在藝術界中,我們認為攝影是我們的藝術語言的一部分。而劉香成的背景是新聞攝影,因此他對攝影的看法有所不同。這對于上海攝影藝術中心的發展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事實。”凱倫·史密斯說。“從一開始,劉香成就認為我們應當展示不同領域的攝影,包括帶有紀實和新聞攝影性質的歷史攝影。因此我們要重新思考攝影在今天的意義。這對我而言是一個很有挑戰性的問題,如今每個人都可以用智能手機拍照,圖像爆炸,這顯著地影響了人們對攝影的觀看,而我們要考慮為這樣的時代帶來什么樣的展覽。對于有些攝影藝術家來說,攝影的物質屬性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對于很多新聞攝影師和時尚攝影師來說,他們視作品為圖像,而非物質,因為他們的作品會在雜志或者網絡上翻印、傳播。”在數字影像時代,攝影作為圖像還是物質,是一個值得創作者和觀看者思考的話題。
當代攝影與藝術的共軌
上海在攝影方面發展的獨特個性自有其現代主義傳統,來自當代藝術畫廊以及當代藝術家利用影像媒介進行創作的作品在本屆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上也十分多見。影像藝術博覽會中國區副總監韓培培在接受《藝術新聞/中文版》采訪時說:“影像上海走過五年,我們見證著這個市場從起步到變化,直到今天也仍然在摸索和適應的過程中,以上海現在的情況來看,僅僅局限在影像方面是不夠的,整個當代藝術范疇內發生的都可以融入。”
2018年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展覽現場
艾可、Vanguard、德玉堂、杜夢堂等多年來致力于當代藝術的本土畫廊攜各自涉足影像領域的藝術作品前來參展。Vanguard畫廊創始人李力告訴《藝術新聞/中文版》:“影像上海與舊金山的影像展會氛圍并不相同,美國當代的畫廊曾告訴我收藏當代藝術的藏家并不會出現在影像類的藝博會上,而上海則是收藏當代藝術的人會來,收藏攝影的藏家也會來,大家心態很開放,年輕人也比較多,公眾日開放時的觀眾更是人山人海。”日本攝影藝術家有機·奧諾黛拉的個展“脫影而行”此時正在Vanguard畫廊中進行。
艾可畫廊展覽現場
誕生于上海的BROWNIE Project則呈現出另一種新的氣象,除了分享來自全球的攝影藝術作品及文化,他們更想將攝影及視覺藝術帶入生活,以創造具有藝術美感及靈感的生活方式。因此除了帶來斯德哥爾摩雙人組合因卡&尼克拉斯·林德加德(Inka & Niclas Linderg?rd)、日本藝術家水谷吉法(Yoshinori Mizutani)及從事跨領域研究的南非攝影師卡·利舍(Carla Liesching)的作品參展外,“BROWNIE Art Cafe” 藝術咖啡館也是本次博覽會的一部分。BROWNIE Project創始人鄭譞(NEMO)對《藝術新聞/中文版》介紹道,“BROWNIE Project根植于上海,對本地的土壤更為熟悉,藏家也大多是年輕人,與我們的審美是相似的。影像藝博每一年都更加開放,可以給影像更多舞臺,也能帶動這個市場。”
BROWNIE Project展位現場
BROWNIE Art Cafe
市場推動攝影價值認可
攝影創作、機構、評論與研究、市場和收藏等環節共同構成了一個以當代攝影為核心的生態,以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為代表的藝博會和市場環節在中國仍然是一個具有潛力的重要的新入場環節。市場為攝影創作者的獨立實踐和發展提供了支持,也提高了畫廊、收藏家和大眾對于攝影價值的判斷。“第一屆時很多人會問攝影也可以收藏嗎?現在則是直接來問作品的版數、來源等專業問題。”杜夢堂亞洲區鄭瑜欣告訴《藝術新聞/中文版》,今年已經是他們第五次參加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了,藏家知識水平的增長是有目共睹的。坐落于紐約西切爾西的Christine Park Gallery已經參加了四次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創始人Christine Park說:“上海非常國際化,所以每當我在上海參加藝術展,藏家不僅限于本土,我們也向全世界開放。實際上,我剛收到一封來自歐洲藏家的郵件,因為他聽說我在上海做的一些事情,對此感到很好奇。而銷售的好壞要視情況而定,不管怎樣,這是一個新的上海。”
Christine Park Gallery展位現場
“市場在趨于成熟,人們更加了解如何收藏攝影,觀眾群體擴大,人們也更加欣賞攝影這一媒介的價值。”斯科特·格雷說,自創辦之初,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便展出經典攝影和大師作品,與此同時,展品也日趨當代和抽象,包括虛擬現實(VR)裝置、移動影像、大型攝影裝置在內的展品所占比重愈大。從市場角度出發,“中國涌現出了巨大的對于新作品的需求,比起聲名顯赫的創作者,人們愈發青睞新銳的藝術家和年輕的創作才華,這也推動了這一媒介的邊界不斷拓展。”格雷說。“博覽會反映了市場近年長足發展的勢頭,也體現了攝影價值正不斷受到認可。”斯科特·格雷說。“市場也趨于成熟,人們更加了解如何收藏攝影,觀眾群體擴大,人們也更加欣賞攝影這一媒介的價值。”(采訪、撰文/孟憲暉、陳璐、李棋)
本文圖片由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及各畫廊提供
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上海展覽中心 9月21日-23日
注:素材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等問題,請聯系我們,我們會采取刪除等措施。
本網發表的所有內容,均為原作者的觀點。凡本網轉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等文件資料,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
全國少兒美術賽事網│CCACCN 最權威專業的少兒美術賽事平臺 |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