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 | 走進當代-可持續性發展的非遺
全國少兒美術賽事網│CCACCN 最權威專業的少兒美術賽事平臺 |
1月11至16日(本周六至下周四),“走進當代—可持續性發展的非遺”巡展(北京站)將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A座一層多功能廳開幕。
今天的文章會揭曉展覽中共十九件由非遺傳承人分別與當代藝術家/設計師/非遺公益大使合作的作品。
讓我們一起先睹為快:
01
《花絲鑲嵌手包+絲巾扣》
陳玉杰、戚薇
銀鍍金
28×14.3×5.0cm
2019
花絲鑲嵌 ,又叫細金工藝,是一門傳承久遠的中國傳統手工技藝,凝聚著勞動人民的靈巧與智慧,為“花絲”和“鑲嵌”兩種制作技藝的結合。花絲鑲嵌技藝其實還包括鏨刻、卡克圖、燒藍點翠、恰克圖、錯金等工藝。本作品為傳統手工制作技藝制造,傳統技法與現代觀念相結合。從而令傳統花絲藝術煥發新的光彩,表達了花絲之美、材質之美、工藝之美、風格之美以及傳承之美。
02
《昭陽暖林》
周利偉、邢昭林
紙本
50×50cm
2019
本合作作品以剪紙工藝的方式,加之悉心暈染,試圖營造一個“愛的氛圍”。這也是非遺傳承人周利偉與邢昭林對“呼吁環保、愛護地球”的共同倡議。色譜中的屬性,使作品蘊含了對地球、土地、植被、水源的自然面貌,從而從視覺本能的角度給觀者帶來“深發于心”的環保共鳴。
03
《幻彩風蝶》
田鵬、吳昕
絲綢、竹架
75×50cm
現代
作品創作根據吳昕的波蘭手帳為靈感來源,以中國風箏為載體,以蝴蝶為造型,以竹子為骨架,以絲綢為面料。印繡結合,運用京繡的打籽繡、平繡、鎖繡等針法,使圖案顯得生動立體,極具欣賞和文化價值。
04
《要有光》
李娟、賴美云
純牛皮皮影
現代
“小七”像是童話里的天使。形成了現代皮影的獨特藝術風格,更利于傳統皮影文化的可持續發展的傳播與推廣。天使從光中而來,皮影也生于光中。這種表現方式與呈現途徑的完美契合也正是對非遺精神的傳承。在對賴美云所拍影像的再次轉譯與重構中,非遺傳承人李娟以碉縷的精妙手法生動的表達了蕾絲靈動、發羽蔥簇。同時也將傳統與現代恰到好處的進行了融合。
05
《紫砂小熊》
《龍蛋壺》
蔣蒸、Sunnee(彩繪:旻蟬)
紫砂泥
13×9×8.5cm
2019
《吹笛子的小熊》
蔣蒸、Sunnee(彩繪:旻蟬)
紫砂泥
《樂隊小熊》
蔣蒸、Sunnee
紫砂泥
直徑19㎝
2019
一直以來,紫砂壺作為一種飲茶容器,制壺工藝與傳統書法、繪畫,乃至篆刻相互滲透,彼此包容。因此紫砂壺也被成為文人器。此次作品靈感來自于歌手Sunnee在旅途中見到的一群小熊玩偶。幾只小熊一起演奏樂器,憨態有趣,就像101女團family。我想這也正是這群小熊吸引Sunnee的地方吧。紫砂是傳統的工藝品,如何與這群可愛的卡通熊相結合?首先壺的器形上,運用了簡潔的線條,簡約而大方。為了能結合卡通元素,豐富作品的色彩,選用了泥繪工藝來裝飾,使整件作品傳統與現代結合。
06
《臉譜燈像》
趙楠、王大陸
綜合材質
30×16×70cm
現代
當地酒廠的老板、光影教堂、黑笑臉樂隊和丁丁歷險記,這些來源于王大陸的比利時印象,拼合成作品的特殊面貌。而京劇中的廉頗作為本作品的原型,也暗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溯源。非遺傳承人趙楠與王大陸本次的合作,構建了一個多元文化序列的組合體。
07
《才子佳人》
張儉宇、朱發東
瑪瑙
6×4×15 cm
2019
“此人出售”的男性面部與“金陵舞女”的窈窕身形相遇、融合和產生了全新作品《才子佳人》。《才子佳人》不論是題材還是材料的結合上都是一種全新意義上的創新,由此這件作品實際上已經進入了一個創作的未知領域,但藝術家相信這也正是這件作品令人著迷并有讓人想一探究竟的地方。傳統的經典藝術與精湛的技藝也需要與時俱進跟隨時代的步伐,而在這方面當代藝術用其鮮活的生命力幫助傳統工藝與時代同步,故二者的結合與交融一定是雙贏的、甚至是多贏的。多贏的藝術必定也是可持續的藝術。
08
《愛》
劉芳
面粉、丙烯、木、真絲
1000×1000cm
2019
作品是非遺面塑技藝與繪畫、刺繡工藝跨界結合的嘗試,采用抽象幾何圖形和字母進行演繹,融入了水滴造型,猶如跳動的音符,融入了藝術家的藝術符號水滴造型,面塑材質制作部分具有一定厚度讓畫面富有立體感。此作品是設計者在運用非遺技藝的基礎上與當代藝術的一次對話,設計者既是藝術家也是非遺傳承人,祖輩傳承面塑技藝同時奶奶精通刺繡工藝,這使得她的創作將三者融合。
09
《夢回敦煌》
向幸姿、勞倫斯·許
陶瓷
57.5×53cm
2019
作品工藝:傳統手工藝雕刻、顏色釉裝飾、釉上彩繪畫、描金等綜合裝飾方法,經高溫燒制后再進行低溫烘焙。本作品以瑞果“壽桃”形雕塑為底座,運用了傳統的手工雕刻技法,與高溫顏色釉的組合,將主題紋飾融合璀璨金光裝飾與內壁中,引導人們回到千年前的盛世敦煌畫面,產生無數遐想。身著敦煌傳世之美元素華服的抽象摩登女郎亭亭玉立與中央,彷佛穿越了時光,與歷史對話,感受著千年時光承載的厚重文脈與盛世藝術,在此相互交流、融合,以示對經典藝術的致敬,傳承和未來的展望。
10
《龍的傳人》
李可明、武嘉慧
陶瓷、木
2000×1500cm
2019
汝瓷是宋代“汝、官、鈞、哥、定”五大名瓷之一,因產于汝州而得名,在中國陶瓷史上有“汝窯為魁”之譽。汝瓷始燒于唐朝中期,盛名于北宋。造型古樸大方,以名貴瑪瑙為釉,色澤獨特,隨光變幻,觀其釉色,猶如“雨過天晴云破處”,“千峰碧波翠色來”之美妙。而汝瓷開片時的聲音也是它最獨特的。
這件作品的創作結合了龍的圖樣和汝瓷開片的聲音。我們都是龍的傳人,龍象征著傳承。而汝瓷也有著同樣的寓意。汝瓷碎片拼接出龍的造型。和汝瓷開片聲共同展現出來,給觀者一個視覺和聽覺的雙重感受。
11
《繡美靈山》
府涵璐、張朝暉
真絲、湘妃竹
直徑25cm
2019
敬畏自然,融情山水。該作品依據張朝暉的創新水墨山水,由府向紅、府涵璐母女用傳統的蘇繡技藝進行改編和再創作,表達從傳統文化中衍生和嬗變出來的現代思維,體現了我們的共同認知;將抽象和意象相結合水墨山水意境,轉化為對自然認知的精神性把握,展現人們保護綠色生態和追求可持續發展的當代意識。
12
《月影》
繆一川、張姍姍
木
22×14×10cm
年代:2019
作品采用傳統彩石鑲嵌工藝,表現了微瀾的湖面上斑駁陸離的月影。作品突破了傳統鑲嵌工藝具象表現手法與題材,用一種更當代的觀念,取石材的天然色彩和紋理鑲嵌而成的抽象形式來傳遞古典意境。
13
《仿古設計師單椅》
王藝、吳思駿
木
700×700×1050cm
2019
南京仿古木雕多以仿唐馬為主。唐有“五花馬”為帝王將相之良驥,搭配現代設計風格的“兔女郎”元素,是復古藝術與當代藝術的完美融合。肥碩的唐馬、華麗的橙色、尊貴的單椅,均體現了中國的繁榮昌盛。是“椅”亦是“合”,一把絲綢之路上的交椅,也是“一帶一路”的發展愿景!兔女郎的造型來自吳思駿的作品托起夜色的舞者,夜過天明,詩意的境界。
14
《消失》
萬伊泓、李月
瓷盤繪畫
每個直徑20cm
2019
“在我們這個賴以生存的星球上,
每小時就有3個物種消失,
每一天就有75個物種滅絕,
下一個消失的會是誰呢?”
作品以國家級非遺瓷板畫為主要載體,通過瓷板畫的技藝特點,在白色瓷盤上以寫實手法描繪一個個瀕臨滅絕動物的身影。它們體型毛色各異,凝視著觀者,這些美麗的動物都來源于大自然的饋贈,彩色向黑白的漸變暗喻著這些美好逐漸消失的過程,而這恰恰敲響了我們即將逝去這些美麗的警鐘。藝術家正要畫它的時候,它剛剛從地球上永遠的消失了,這使藝術家感到痛心和悲哀。數百年來,為了謀取暴利人類無情的獵殺珍貴的野生動物,因經濟利益或貪婪或無知破壞生態環境使野生動物無家可歸,而最終會導致人類走向自我毀滅的危險。藝術家希望通過這件作品,呼吁人們保護及關注野生動物。
15
《天光云影》
程麗、陳蘇翔
竹
直徑35cm
2019
用8個傳統竹籃的竹絲長度編成一張竹絲畫,畫面的內容是此件作品巡展預計經過的北京、馬來西亞、佛羅倫薩、雅昌、上海的8個地標性建筑,分別代表世界不同地域的文化,科學,教育和經濟的發展水平和高度,這件竹編作品開啟一場中國文化在全球語境里的旅行和對話。
16
《“苗圖”酒牌》
劉鐘萍、王蔚木
每張70×45.5cm
2019
本作品以中國不同民族祭祀及節慶為題材,以傳統中國文化中的“酒牌”為繪畫模式,以佛山木版年畫為最終呈現形式,包括轉化成木刻稿的勾畫,刻板,四色配色和描金工藝。本作品一方面結合了以年畫為主的多種元素為表達方式,另一方面對這一傳統的非遺形式進行“傳統”的延伸,這具有“復古”的新時代意義。
17
《茶葉歸根》
李明澤
茶
尺寸可變
2019
“取之于自然,用之于自然,歸之于自然“茶樹是大自然的杰作,使用茶葉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作品用茶樹葉子和花展示普洱茶發展歷史上重大事件的時間節點。沖泡過的普洱茶葉依舊含有無機鹽、碳水化合物等養分,還可以作為肥料養分,堆掩在花圃里或花盆里發酵做有機肥,幫助花草的發育與繁殖。
18
《竹籃打水》
李偉碩、封帆
柳編籃、雪、塑料制品
尺寸可變
2019
天然、有機的手工傳統是否能重新凈化今天被石化能源驅動生活方式所污染的世界?就地取材的柳條所編制成的籃子被連接起來,頂端盛滿了展廳外收集來的殘雪,融化的雪水中污染物和灰塵附著在籃子表面,留下痕跡。
19
《指跡圖:計算機音頻分析在古琴樂研究中的應用》
學術研究:陳琦、盧紫祎
古琴演奏示范:廖小蘭
古琴制作:徐亞沖
2019
通過互動裝置展示計算機音頻技術對古琴演奏技法中吟猱等游移音形態的分析。用計算機音頻分析的方法捕捉、還原古琴演奏技法中左手手指在古琴琴弦和琴面上的運動軌跡。
全國少兒美術賽事網│CCACCN 最權威專業的少兒美術賽事平臺 |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